“别墅里面唱K泸深投,水池里面银龙鱼。我送阿叔茶具,他研墨下笔,直接给我四个字……”最近,广东Rapper揽佬的一首《大展鸿图》让全网魔性上头,火到光看文字,脑子里就能被旋律吵到的程度。
眼前甚至还能浮现“不齐舞团”为这首歌量身打造的同样魔性的舞步:Polo衫西服裤、腰别钥匙串、脚上拖鞋配袜的中年大叔,“唱K”前是要直身弯腰踏步的,“研墨下笔”是要无实物表演的,“大展鸿图”是要仰身抬头,举起双臂模仿银龙鱼摆尾的。
歌加舞,浓浓的广式腔调,气质浑然天成。
真土,但真嗨。网友们一边嫌弃这首歌“难登大雅之堂”,一边忍不住接力翻跳,抖音挑战#大展鸿图#的播放量飙到了120亿次。
躲不过去的不止中国网友,外国网友主打一个“一句听不懂,莫名很上头”。打个车,Uber司机车载音响里反向输出;魔性旋律响彻泰国大街小巷;各国博主争相学跳,为“大师亲手提笔字”努力研墨。
就连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播放平台之一Spotify,几天前最新华语歌手榜单显示,揽佬凭借《大展鸿图》《八方来财》两首歌,以突破302.2万的月听众数超越周杰伦,“力压”林俊杰、陈奕迅,登顶榜首。这两首作品也进入全球飙升榜前50名。
如此直白的Rap,是怎么洗脑全球的?真有这么简单吗——
刻进DNA的粤剧《帝女花》
“词难绷,但旋律是真的顶!”很多网友觉得《大展鸿图》难听,但beat做得确实好。还有人认为,直白洗脑的旋律正是这首歌海外爆火的原因。
广东网友几乎一听就知,整首歌不断重复的旋律,采样自老广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粤剧经典《帝女花》。
有音乐博主扒出,这段旋律裁切自1959年电影版粤剧《帝女花》的片头,整体经过降音提速后,就得到了音乐的基底。对于经常采样各式音乐的hip hop歌曲制作来说泸深投,选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不是西洋音乐,是比较少见的。
这不是《帝女花》第一次被“二创”,实际上这段经典旋律本身就是多重改编而来。
1957年,香港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将晚清剧作家黄燮清于道光十二年创作的昆曲传奇《帝女花》改编成了粤剧。他以清代琵琶套曲《塞上曲》第四乐章《妆台秋思》为灵感,在剧中加入了唱段《香夭•妆台秋思》。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这段新编词曲一经公演,广受好评,成为粤剧《帝女花》流传最广的片段,也被很多作品改编沿用。例如,老广们的童年记忆——谐趣粤曲《落街冇钱买面包》就采用了这段旋律。
这段旋律在老广的记忆里有多深刻呢?
早期的港剧港影都能捕捉到影子,哥哥张国荣和阿姐汪明荃还曾同台演唱《帝女花之香夭》。1991年由洪金宝、曾志伟、关之琳、张学友、梁朝伟等众多香港当红影星,为帮助华东水灾筹备善款而拍摄的喜剧电影《豪门夜宴》,还“魔改”了一个英文版。
“广东人,真的从小就会唱两句,一听就能‘住进脑子里’。”网友感叹。
好音乐,总是历久弥新。如今,这段刻进老广DNA里的粤剧旋律,爆改嘻哈风,正全球强势“植入”。
“嗨歌”里的老广生活
《大展鸿图》一火,率先坐不住的是广东人。
能唱K的自建房、水池里的银龙鱼、家家必备的茶具、墙上的“大展鸿图”题字……“过于写实”的歌词,1:1还原两广地区统一装修,让IP广东的网友有种“吃瓜吃到自己身上”的破壁感。
不仅如此,除了爆火的前半段,后半段的Rap,唱的也都是老广生活。
食在广州,啫啫煲、叉烧包、大排档、碱水粽……Rapper AR刘夫阳作为广州本地人,将“广味”鲜活的本土气息融进了歌词里。
“路上买个九爷鸡”,是广州首创烧腊快餐店,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历30多个春秋;“珠江Skr,当我赛龙舟”,讲的是端午一年一度最火爆的珠江赛龙舟;“骑行越秀、小北、淘金我的hood,帝女花是我的《California Love》”,妥妥的老广回忆。
“太平馆西餐厅搬了,但精气神还在这”,讲的是第一间广州人开办的西餐厅。连周总理都曾三次光临的太平馆,是首家“中国人自己的西餐馆”,开启了西餐大众化消费,其创业历程代表了拼搏向上的广州精神。
有广州荔湾的网友感叹,“听完秒回快乐老家西关”。
“《大展鸿图》的爆红,并不是偶然的‘土嗨’现象,而是一次精心构建的文化表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立明认为,这首歌虽以浓烈的方言口音和“接地气”的歌词为人所知,但其背后对粤剧《帝女花》传统旋律、岭南文化日常意象及现代说唱律动的混搭融合,构建出一种“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豪迈气质,演绎了广式生活哲学。
“土嗨歌”成顶流,怎么看?
不管网友喜不喜欢、服不服气,《大展鸿图》实火。它和《八方来财》成了揽佬第二张“揽式孟菲斯”音乐专辑中,唯二火的歌。
有人说,这两首歌火,是因为名字里的好意头——“八方来财”和“大展鸿图”正切中现代人的真实渴盼。
可以确定的是,歌曲和编舞中的“广式松弛感”和“幽生活一默”的态度,以超前的精神状态为年轻人提供了充分的情绪价值。这与单依纯在《歌手》中火出圈的那句“如何呢,又能怎”,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为当下所需。
“什么是‘土’,什么是‘洋’?”知名乐评人王击凡认为,或许不应该以简单地“土”和“洋”二元分法,粗暴地对音乐分类。当揽佬的广味说唱,已经在全球各地掀起热潮,“土”与“洋”之间看似泾渭分明的界限,可能早已渐趋模糊。“土”的,也可以是“洋”的,甚至可以是世界的。
“‘土’不代表老派,‘洋’也不一定新潮,重点是如何找到击中听众心灵的那一点——更关注音乐本身,才是最‘土洋合璧’的做法。”王击凡说。
《大展鸿图》在国际上的成功输出,则让马立明联想到十余年前韩国鸟叔的《江南Style》。当年中国观众未必明白“江南风格”具体指什么,却被歌曲所展现的松弛、自信、幽默气质所打动。
同样,虽然很多外国网友并不理解《大展鸿图》歌词具体内容,但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仪式感”与“强烈的情绪氛围”。广东本地民俗元素和“中式大哥范”成功引发全球模仿、翻跳与二创浪潮,在马立明看来亦是一次“接地气”却不失深度的文化出海。
“这种文化的再创造,不仅延续了传统,更推动了本土文化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主动表达。”马立明说。
采写:南方+记者 王涵琦 实习生 张瑀轩
图片:来源于网络泸深投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